2.虫体
虫体长 17cm,肉粉色,两端较尖的长圆柱形,体表有横纹,尾端尖直,是一条蛔虫雌虫。口孔前端有“品”字形的 3 个唇瓣。
(唇瓣制备罗嫚老师在“粪便检验百家争鸣”公众号,《你品,你细细品……》一文中有介绍,此图也是罗嫚老师制备,制备过程为:切下头部,用竹签尖端将头部树立于载玻片上,即可用显微镜观察)。
治 疗
确诊蛔虫病后,医生给予患者 400mg 阿苯达唑顿服治疗,治疗后1周复查粪便常规未见虫卵排出。
知识延伸
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,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。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,可引起蛔虫病。本病呈世界性分布,大多数感染者呈隐性感染,少数感染者临床症状明显,甚至出现多种并发症。
形态
1.成虫:成虫雌雄异体,活虫呈粉红色,死虫呈乳白色,形似蚯蚓,体表光滑有细纹。口孔位于虫体顶端,外围有三个“品”字形排列的唇瓣。雌虫较雄虫略粗长,雌虫长 20~35cm,生殖器官为双管型,尾端尖直。雄虫长 15~31cm,生殖器官为单管型,尾端向腹面弯曲,可见一对镰刀状交合刺。如下图:
2.虫卵
虫卵分为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。
受精蛔虫卵,呈椭圆形,外包裹一层蛋白质膜,卵壳厚,卵内含1个卵细胞,卵细胞两端与卵壳间可见半月形空隙。
未受精蛔虫卵,多呈长椭圆形,大小为(88~94)μm×(39~44)微米,卵壳及蛋白质膜较厚,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颗粒,其与卵壳间无明显空隙。
生活史
1.蛔虫在体外发育的过程:虫卵→含幼虫虫卵(约经两周)→卵内幼虫蜕皮1次(再经一周)→含二期幼虫的虫卵(感染期虫卵)。含二期幼虫的虫卵通过污染食物、饮水和手,经粪-口途径传播,进入人体内。
2.感染期:感染期蛔虫卵(含二期幼虫的虫卵)。
3.体内移行:口→小肠(寄生部位)→门静脉→肝脏→右心→肺泡(停留约两周,蜕皮 2 次)→气管→咽→食管→胃→小肠(第4次蜕皮)。从误食感染期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 60~75 天,成虫寿命一般在一年左右。
致病性
1.幼虫致病
蛔幼性肺炎: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,可出现畏寒、发热、咳嗽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荨麻疹等过敏性反应。如短期吞入大量感染期虫卵,则可引起蛔虫性哮喘症,主要症状为气喘、干咳及喉部异物感。
幼虫异位寄生:重度感染时,幼虫可通过肺毛细血管、左心进去体循环,侵入一些组织或器官,如甲状腺、淋巴结、胸腺、肺脏、脑和脊髓等处,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。
2.成虫致病
肠蛔虫病:可出现间歇性的脐周疼痛或上腹部绞痛。蛔虫病患者可伴有营养不良,维生素缺乏甚至发育障碍。
蛔虫性中毒症:一般表现为头痛、失眠、精神烦躁、磨牙等神经系统症状;也可出现荨麻疹、哮喘、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;重者可引起蛔虫中毒性脑病;
蛔虫并发症:成虫有钻孔习性,受刺激虫体乱窜,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,如胆道、阑尾、胰管等,引起胆道蛔虫病、蛔虫性胰腺炎与阑尾炎等;感染虫体较多时,虫体可扭结成团,阻塞肠管,造成蛔虫性肠梗阻。
预防措施
1.控制传染源(主要药物为阿苯达唑、甲苯达唑、噻嘧啶、左旋咪唑、哌嗪等);
2.切断传播途径(改良饮食习惯等);
3.保护易感人群(加强卫生宣传等);
~end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